編者按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中國科學院學部在成立70年的歷程中,為國家科技戰略和重大科技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視角下,我國在培養一流科技領軍人才方面應如何發力?面向未來發展的重大需求,院士群體將如何繼承和發揚科學精神,更好履行咨詢職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刊》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委員會主任饒子和。
面向國家戰略決策需求中(zhong)國科學院學部(bu)始終(zhong)以實(shi)踐(jian)踐(jian)行使(shi)命
《中國科學(xue)院(yuan)(yuan)院(yuan)(yuan)刊》: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年來,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在國家科技戰略和重大科技決策中發揮了怎樣的戰略支撐作用?在此過程中,您認為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時刻?
饒子和:中國科學院學部(以下簡稱“學部”)自1955年成立以來,一直承擔著建設國家科學思想庫的職責,而且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戰略性執行意見。
70年來,學部咨詢有許多重要歷史時刻,我舉3個例子:
1.組織編制《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以下簡稱“12年科技規劃”)。1956年初,學部剛成立不久,根據黨中央部署,學部組織600余位學部委員和專家參與規劃的制定,對規劃的方針、基本原則和方法以及重點任務、尖端技術與基礎學科領域的研究等提出大量意見與建議。“12年科技規劃”的制定實施,奠定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基礎,被譽為“我國科學家參與科技決策的經典范例”。
2.成(cheng)立(li)學部咨詢評議(yi)工作委員會。1984年,國務院明確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自1986年起,隨著首批咨詢項目的部署實施,學部新定位下的咨詢制度逐步建立。1995年,學部主席團正式成立咨詢評議工作委員會,距今已整整30年。30年來,歷屆學部咨詢評議工作委員會陸續制訂了一系列工作管理辦法,組織開展了大量咨詢評議工作,形成了日益成熟的工作模式,學部咨詢工作逐步走上了組織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道路,并延續至今。
3.啟動新(xin)時期國(guo)家高水平(ping)科技智庫建(jian)設。2015年,中國科學院被確定為首批10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之一。2024年,中國科學院制定了《中國科學院面向2030年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規劃》。目前,中國科學院已形成以學部為主導、院士群體為核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以下簡稱“戰略咨詢院”)為綜合集成平臺和智庫研究機構、院屬單位為專業支撐力量的智庫發展格局,正在向著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穩步邁進。
《中國(guo)科學院院刊》:從(cong)“兩彈一(yi)星”時(shi)期的學(xue)科奠基(ji)到(dao)新(xin)時(shi)代關(guan)(guan)鍵(jian)核心技術攻(gong)關(guan)(guan),學(xue)部(bu)如(ru)(ru)何在(zai)不(bu)同歷(li)史階段調整咨詢方向?近年來,在(zai)“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與“服務黨和(he)國家決策”的背(bei)景(jing)下,您認為學(xue)部(bu)咨詢職能經歷(li)了哪些關(guan)(guan)鍵(jian)轉變?在(zai)面(mian)對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需(xu)求任務時(shi)院士群體應(ying)如(ru)(ru)何更(geng)好地發揮作用?
饒子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咨詢工作方向始終與國家需求緊密聯動。比如,“兩彈一星”時期,面對我國當時科技基礎薄弱的情況,學部咨詢的重點是聚焦國家安全與基礎學科建設;改革開放時期,為了適應經濟建設需求,學部咨詢更加側重于科研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全球化競爭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需求,學部咨詢更加側重于科技體制改革和戰略發展規劃;新時代以來,面對美西方科技遏制和建設科技強國目標,學部咨詢將更加側重于國家重大戰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國際開放合作。
當前,我國正處于以科(ke)技強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de)(de)(de)關鍵時(shi)期(qi),科(ke)技決策(ce)的(de)(de)(de)復雜性日(ri)益增強,迫切需(xu)要充分(fen)調(diao)動(dong)院(yuan)士(shi)群(qun)體(ti)(ti)的(de)(de)(de)積極性,服務國家重大(da)戰略決策(ce)需(xu)求。我認為,要進一(yi)步發(fa)揮(hui)(hui)好學部主(zhu)席團及咨詢(xun)(xun)評(ping)議工作(zuo)(zuo)(zuo)委員會(hui)的(de)(de)(de)頂層(ceng)策(ce)劃(hua)和統籌協調(diao)作(zuo)(zuo)(zuo)用,發(fa)揮(hui)(hui)好各常(chang)委會(hui)的(de)(de)(de)選(xuan)題(ti)、組(zu)織和審(shen)核把關作(zuo)(zuo)(zuo)用,發(fa)揮(hui)(hui)好戰略咨詢(xun)(xun)院(yuan)等平臺(tai)機構的(de)(de)(de)支(zhi)撐保障(zhang)和綜(zong)合集成作(zuo)(zuo)(zuo)用,充分(fen)調(diao)動(dong)和廣(guang)泛(fan)匯聚(ju)院(yuan)士(shi)群(qun)體(ti)(ti)的(de)(de)(de)智慧。同時(shi),要堅持自(zi)上而下與(yu)自(zi)下而上相結合,重點(dian)抓(zhua)好重大(da)選(xuan)題(ti),產(chan)出(chu)重大(da)成果,進一(yi)步提升學部咨詢(xun)(xun)的(de)(de)(de)影響力。
多(duo)維度發(fa)力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fa)展加強國際交流合(he)作
《中國科學(xue)院院刊》:對于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培養一流科技領軍人才,您有哪些建議?值此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周年之際,您對年輕一代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有怎樣的期許?
饒(rao)子和:戰略人才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戰略人才仍顯不足,迫切需要把建設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面向2035年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和培養一流科技領軍人才,我認為需要從多個維度協同發力:
1.深化教育綜合(he)改革(ge),強(qiang)化“創造力”培養導向。比如,基礎教育,要增強科學素養與批判思維,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下沉至中小學,對于天賦突出的學生,可實施“早期培養”;對于高等教育學校,要與科研深度融合,可采取“導師制+項目制”培養模式,高校可以與國家實驗室聯合招生等措施。
2.優化人才成長生態,破除機制壁壘,釋放創新活力。要切(qie)實下大(da)力(li)氣改革科(ke)研評價體系(xi),加(jia)快推行“代表作制”和“長周(zhou)期考核(he)”等。建議推動構建“人(ren)才旋轉門”機制,鼓(gu)勵高(gao)校(xiao)、科(ke)研院所與企業間人(ren)才雙向(xiang)流(liu)動。同時,要強化(hua)對青(qing)年人(ren)才支持(chi)力(li)度,讓更多青(qing)年科(ke)學家(jia)在重(zhong)大(da)科(ke)技任務(wu)中“挑大(da)梁”。
3.聚(ju)焦戰略(lve)領域,以需求為導向精(jing)準布局。建(jian)(jian)議針對人工智能、量(liang)子科(ke)技、生(sheng)物制造等戰略方向,建(jian)(jian)立全球人才(cai)數(shu)據(ju)庫(ku),動態追蹤頂尖科(ke)學家及團隊,實施(shi)“靶向引才(cai)計劃”。同(tong)時,建(jian)(jian)議依托(tuo)國家實驗室、全國重(zhong)點實驗室、大科(ke)學裝置等平臺,組(zu)建(jian)(jian)跨(kua)學科(ke)攻關團隊,帶動青年科(ke)學家快速成長(chang)。
4.強化(hua)精神引領,塑造新時代(dai)的科學文化(hua)。要大力(li)弘揚“使命驅動”價(jia)值觀,將(jiang)科學(xue)家(jia)精神(shen)納(na)入國(guo)民教育(yu)體系;通過(guo)各種載體,傳(chuan)播老一輩和新時(shi)期優秀科學(xue)家(jia)的(de)“科技(ji)報國(guo)”事跡。同(tong)時(shi),要加(jia)強(qiang)科技(ji)倫理教育(yu),培育(yu)既具備人(ren)文關懷又能(neng)承擔倫理責任(ren)的(de)新時(shi)代科技(ji)人(ren)才(cai)。
我國將在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當前年輕一代的院士和科技工作者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力量。希望他們把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在188bet金宝搏在线上持續開拓創新、勇于探索,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永不滿足、絕不懈怠,不斷取得更多的創新成果;在學風道德上始終嚴于律己、率先垂范,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文化;在人才培養上提攜后學、言傳身教,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后備人才。特別是對于年輕的院士,一定要牢記“院士”稱號的責任,深刻理解學部的使命,既要做好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本職工作,也要積極參與學部組織開展的各類咨詢任務,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團結凝聚更多高水平科學家,為國家決策提供更多科學依據,為推進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科學院(yuan)院(yuan)刊》:在“教育(yu)科技人才一(yi)體(ti)化”框架下,您覺得高校如何起到支撐作用?
饒子和(he):高(gao)校(xiao)首先要(yao)做好人(ren)才培(pei)養(yang),特別是(shi)基(ji)礎(chu)人(ren)才培(pei)養(yang),之后才可(ke)能會(hui)有大的(de)(de)(de)(de)發展(zhan)。中(zhong)國(guo)科(ke)學院和(he)高(gao)校(xiao)的(de)(de)(de)(de)協(xie)同(tong)一定要(yao)做好。當然,中(zhong)國(guo)科(ke)學院培(pei)養(yang)人(ren)才(研究(jiu)生),是(shi)更(geng)深層(ceng)(ceng)次人(ren)才的(de)(de)(de)(de)培(pei)養(yang)。所(suo)以說,高(gao)校(xiao)和(he)中(zhong)國(guo)科(ke)學院的(de)(de)(de)(de)合作(zuo),是(shi)雙贏的(de)(de)(de)(de)、相互促進的(de)(de)(de)(de)。高(gao)校(xiao)以基(ji)礎(chu)人(ren)才的(de)(de)(de)(de)培(pei)養(yang)為主導,研究(jiu)院所(suo)是(shi)以深層(ceng)(ceng)次的(de)(de)(de)(de)研究(jiu)為主導,二者(zhe)不能分割,要(yao)相互協(xie)調發展(zhan)。
《中(zhong)國科學院(yuan)院(yuan)刊》:您倡導全球(qiu)科(ke)研合(he)作(zuo),在國際競(jing)爭(zheng)加劇的(de)背景(jing)下(xia),您認(ren)為科(ke)學領域的(de)國際合(he)作(zuo)前景(jing)如何?
饒子和:對科學的合作,特別是國際合作,我抱以樂觀態度。在20世紀50—60年代、冷戰時期,以英國的皇家學會為代表和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國際學術交流還是非常密切的。20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院派出了一批年輕的科學家到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進行學習。當時的國際科學合作,中國科學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說,我總體還是抱以樂觀態度。科學的國際合作,還是要堅持,特別是中國科學院和西方的一些科學組織的交流應正常進行。雖然有些風波,但是科學家之間的交流、科學組織的交流是不會間斷的。
發展(zhan)與合作(zuo):不忘來時路走好(hao)前行路
《中國科學院院刊》:學部成立70年以來,在“戰略咨詢”到“科技強國”的使命傳承中蘊含著怎樣的科學精神?這樣的科學精神在新時代有哪些新的內涵?
饒子和(he):學部咨詢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國家決策咨詢制度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2007年,學部發布了《關于科學理念的宣言》,其中將科學精神歸納為對真理的追求、對創新的尊重、嚴謹縝密的方法和普遍性原則,而其最基本的內核就是“在理性精神指導下的求真過程”。在學部70年“戰略咨詢”到“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中,始終傳承著這種“求真”的科學精神,在建言獻策中“說真話、說實話、講科學、講證據”,不論時代怎樣變化,這種精神從未改變。
進入(ru)新時代以來(lai),實現高(gao)水平科(ke)技自(zi)立自(zi)強和堅定文(wen)化自(zi)信(xin),對(dui)這種“求(qiu)(qiu)真”的(de)(de)科(ke)學(xue)精(jing)神提出了新要求(qiu)(qiu)。我(wo)認為(wei),新時代的(de)(de)戰略咨(zi)詢與(yu)家國情懷(huai)、學(xue)術傳統、文(wen)化自(zi)信(xin)、人(ren)類命運共同(tong)體構建(jian)等(deng)相結合,蘊含的(de)(de)科(ke)學(xue)精(jing)神具有更加(jia)深刻的(de)(de)內涵,如:對(dui)科(ke)學(xue)真知的(de)(de)不懈追求(qiu)(qiu)、對(dui)經(jing)世(shi)致用的(de)(de)責(ze)任(ren)擔當、對(dui)勇(yong)攀高(gao)峰的(de)(de)創新自(zi)信(xin)、對(dui)協同(tong)創新的(de)(de)積極踐行、對(dui)科(ke)學(xue)文(wen)化的(de)(de)價值傳承、對(dui)科(ke)學(xue)倫(lun)理的(de)(de)嚴遵恪守(shou)、對(dui)國際社(she)會的(de)(de)治理責(ze)任(ren)等(deng)。
《中國科學院院刊》:您對于未來10—20年學部的發展有怎樣的愿景?
饒(rao)子和:回顧過(guo)去,老一輩科學家做出的典范,我們(men)一步步繼承;展(zhan)望(wang)未來,我們(men)還是要不斷地向前走。不忘來時(shi)的路,歸根(gen)結(jie)底(di)是為了繼續走好前行的路。
新中國成立后,當時國家的科技條件非常薄弱,西方對我們實行技術封鎖,迫切需要集中全國的力量,自力更生、奮起直追。中國科學院學部就是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成立的。從那時起,學部的學術和咨詢功能的“種子”就已經播下。70年來,雖然學部的定位和職能多次發生變化,但這“兩顆種子”始終在茁壯成長,已經成為今天學部的“兩棵參天大樹”。不忘本來,是學部再出發的根本基點。
未來10到20年,全球科技發展將呈現加速融合與矛盾并存的態勢,核心領域的突破可能重塑人類文明,也可能帶來空前的嚴峻挑戰。我國將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并繼續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對學部而言,這段時期也將是跨越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期,中國特色的院士制度將更加完善,以學部為主導的科技智庫將建成世界一流智庫。我期待未來10—20年,學部形成布局合理、運行高效、開放協同的現代治理體系,真正成為國家的學術中心,為我國順利建成科技強國提供核心支撐。在此基礎上,將學部全面建成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的學術高地,成為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一支關鍵戰略力量。
受訪專家簡介:饒子和 中國(guo)(guo)科(ke)學(xue)院學(xue)部(bu)主(zhu)(zhu)席團成員(yuan)、咨(zi)詢評議委員(yuan)會主(zhu)(zhu)任(ren)、院士。清華大學(xue)教(jiao)授,《中國(guo)(guo)科(ke)學(xue)院院刊》副主(zhu)(zhu)編。主(zhu)(zhu)要研究領(ling)域(yu):新發再發傳染病病原體的(de)三維(wei)結構與創(chuang)新藥物。
文章源自:《中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 饒子和:建設戰略人才力量 傳承“求真”科學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25, 40(4): 615-61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504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