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足球講席教授、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專項“類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及其宜居性”首席科學家、我國行星探測工程的領域科學家。長期從事空間物理學研究,在太陽爆發活動、地球和行星空間環境、空間磁場和等離子體探測技術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原創性貢獻;帶領團隊成功研制了火星磁強計,首次實現了我國對火星空間磁場的高精度測量。曾獲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傅承義青年科技獎、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首屆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首屆科學探索獎、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先進集體等獎項和榮譽。
David Catling是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地球與空間科學系教授。1994年自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5—2001年于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任研究學者、研究科學家;2001年起任教于華盛頓大學,并于2023年當選為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生命起源、行星與衛星的宜居性,以及地外生命探尋,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發表近200篇論文。近些年參與了多項火星探測任務,包括NASA“鳳凰號”火星著陸器、“毅力號”火星探測車等的研究工作。
郝芳,長期從事油氣地質研究工作,分別于1986、1989和1995年獲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0年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1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深層油氣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張人禾,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氣象188bet金宝搏在线院院長,復旦大學大氣188bet金宝搏在线院院長,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主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胡永云,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海洋研究院院長、美國氣象學會會士
Hans Thybo是國際知名的地球物理學家,為歐洲科學院院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和挪威科學院院士。目前擔任國際巖石圈委員會主席,Earth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EPSL)期刊主編。他共同創立了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并曾擔任主席。
Irina M. Artemieva是國際知名的地球科學家,為歐洲科學院院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地質學會(GSA)會士,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AS)會士。目前擔任Journal of Geodynamics主編,曾經擔任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主席。
全球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則是深入認識地球系統演變規律、科學預測地球系統演變的重要手段。
研究員、教授、博導、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挪威極地科學院院士。開拓了海洋大氣化學新學科,創建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
呂院士結合了自身的科研經歷,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大氣探測發展的歷史、今朝和未來。
研究員、現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協第十屆常委。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挪威卑爾根大學榮譽博士,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
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礦物學會會士
美國科學協會會士、美國地球物理協會會士、美國氣象學會會士、美國“地 球物理研究(JGR)”編輯、美國馬里蘭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北京 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德國拜仁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地質學家協會會士
“洞察號”火震儀器(SEIS)首席科學家、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法國巴黎 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美國地球物 理學會會士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加州理工學院地質與行星科學系教授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空間科學系杰出教授、中科院國際杰出訪問學者
歐洲地球化學學會副主席、瑞士聯邦理工教授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美國地質學會會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巴西科學院院士、秘魯科學院院士、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磁層和日球層物理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
美國氣象學會云物理委員會主席、臺灣氣象學會理事長、美國氣象學會會士、臺灣氣象學會會 士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空間188bet金宝搏在线所北京分所執行所 長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地球化學學會會士、歐洲地球化學 學會會士
西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美國地球化學學會會士、歐洲地球化學學會會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教授、系主任 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球物 理學會會士,世界著名地震學家
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美國AGU/AMS會士,前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大氣科學部主席,前美國國家 航 空航天局地球科學部主任
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AGU、SEG、AAPG會士。
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AAAS, AGU,和 AMS 會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
Professor Herve Le Treut, climatologist and specialist of numericalsumulation of climate, Director of the Pierre Simon Laplace Institute(IPSL), worls at Ecole Polytechnique and Universite Pierre et Marie Curie(UPMC).
New technology to study animals in their natural enviroment without disturbance
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實驗室主任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 美國地質學會高級會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科技部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 188bet足球趙九章大師講座教授
國際著名空間和大氣化學專家 英國利茲大學教授 現任利茲大學化學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
德國哥廷根大學V.M.Goldschmidt講席教授 德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地質學會火山研究終生成就獎 (2013)獲得者
中科院院士 中國金宝搏入口188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院長
英國東安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變暖】概念提出者 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IPCC 團體成員之一) 中國科學院資深外國專家特聘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杰出教授 美國科學院院士
女,地球化學家 美國馬里蘭大學特聘教授,地質系主任 美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外籍院士
申請(qing)報告人的報告標(biao)題,摘要簡介,研究簡歷(li),包括任職,獲獎情況等。中文英(ying)均可。
杰出(chu)講座海報制(zhi)作所需(xu)材料清單【如果對(dui)方是國內單位,則可不需(xu)要英文標題(ti)和英文摘要】
報告(gao)人(ren)(ren)姓(xing)名,關鍵詞中英文(wen)簡介,一張宣(xuan)傳照片(pian)(pian)【照片(pian)(pian)要(yao)以人(ren)(ren)臉為主】
示例:Thorne Lay
美國加州大學Santa Cruz 分校杰出教授
美國科學院(yuan)院(yuan)士(shi),世界著名地震學家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ember of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報告標(biao)題(中英文(wen))【精煉,科譜,通俗易懂】
示(shi)例:A Global Surge of Great Earthquakes and What We Are Learning From Them
全球(qiu)大地震頻發及人(ren)類對大地震的認識
報告(gao)的時間,地點(dian)(中(zhong)英文)【只需要告(gao)訴(su)時間日期就(jiu)行(xing),報告(gao)地點(dian)我們(men)會(hui)約(yue)】
示例:5月19日(周二(er))下午4點,東活5樓
May 19th, 16:00pm
Lecture Hall, 5th Floor of the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報告摘要(yao)(中英文)【力求簡練,科普,通俗易懂】
示例:
在過(guo)去的(de)(de)十(shi)年(nian)內(2004-2014年(nian)),全球共發(fa)生了(le)18次(ci)震(zhen)(zhen)級大于8級的(de)(de)大地震(zhen)(zhen),平均每年(nian)1.8次(ci),是1900-2004年(nian)間(jian)大地震(zhen)(zhen)頻率的(de)(de)2.65倍。過(guo)去的(de)(de)10幾年(nian)恰(qia)好也是國際地震(zhen)(zhen)臺網、GPS臺網、海嘯觀測儀、衛(wei)星影像測量(liang)等一系列觀測手(shou)段(duan)和技術快速(su)發(fa)展(zhan)的(de)(de)階(jie)段(duan),這為(wei)我們認識大地震(zhen)(zhen)的(de)(de)前兆、破裂過(guo)程以及震(zhen)(zhen)后過(guo)程提供(gong)了(le)前所未有(you)的(de)(de)資料,為(wei)人類認識地震(zhen)(zhen)物理過(guo)程的(de)(de)多樣性和復雜性提供(gong)了(le)多種綜(zong)合分析手(shou)段(duan),使得(de)我們在定量(liang)認識震(zhen)(zhen)源物理問題上取得(de)了(le)重要的(de)(de)進展(zhan)。
During the decade from December 2004 to December 2014 18 great (Mw ≥ 8.0) earthquakes occurred globally (~1.8 per year), compared to 71 from 1900 to mid-2004 (~0.68 per year), yielding an effective rate increase of 265%. Six events had Mw ≥ 8.5, larger than any prior event since 1965. This recent decade of high great earthquake activity coincided with vastly expanded global networks of seismometers, GPS stations, tsunami gauges, and new satellite imaging capabilities. This has enabled unprecedented analyses of precursory,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processes around the plate boundary environments where most of these events occurred. Joint analyses of the diverse data sets exploit complementary sensitivity of the signals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earthquake processes. Major advanc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quantifying frictional locking and strain accumulation prior to some great events and relating it to coseismic slip heterogeneity.
為激發學生對地球和空間科學的熱愛,并促進國際高水平學術交流,我院自2015年起設立"地球和空間科學杰出講座”系列。該系列講座由邀請人對講座候選人進行提名,杰出講座委員會進行遴選...